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面临复杂的局面,风险和挑战并存,因此,仍要加强宏观调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财政货币政策保驾经济稳健回升
1、经济运行走稳回升
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缓慢复苏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但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携手发力,经济趋稳筑底回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
2012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增长速度下行到逐步企稳的过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为“稳增长”奠定了基础。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特别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2012年末,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2.8%;财政支出增长15.1%。财政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支持了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
2)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回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不断扩大应对危机冲突的成果,使保增长、调结构与稳物价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好的处理。2012年,在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比较适合的水平。201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狭义货币M1余额30.87万亿元,增长6.5%;流通中现金MO余额5.47万亿元,增长7.7%。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0.81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
2012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我国主动宏观调控下,经济运行总体出现回落的态势,但在第四季度出现趋缓企稳的状况。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3%;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6.2%。
2、未来经济将持续稳健复苏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主动调控的结果,我国内生增长动力尚显不足。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币值升值产生较大压力,也增加了出口难度。此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政策预期将越来越稳定,政府决策是在长期可持续增长和短期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此外,房价、物价两个核心变量未来进一步触及监管层心理底线的概率较低,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社会融资总量有望保持较高增长。总体看,GDP高于去年二季度的7.6%和三季度的7.4%,也高于今年的7.5%的预期目标,运行在7.4%-7.9%的区间内,属于平稳增长。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全年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国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已经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候短期刺激转变为基础性和机制性的建设。因此,促进消费增长的效果将是长期的,今年全年消费增长态势比较乐观。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外部需求和企业经营状况也会逐步改善,我国进出口将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等进程还在进行中,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市场潜力。
二、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面临复杂局面
当前,支撑中国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今年3月,塞浦路斯与其国际债权人商定了救助协议的关键细节,暂时躲过了破产和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但两大银行重组中的10万欧元以上的大额存款将进行减记,显示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虽然美国债务违约风险暂时解除,但未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高赤字问题;日本财政赤字则在进一步上升。美国实施第四次量化宽松“QE4”新措施,日本中央银行的QE已推到了第11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仍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必须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2012年,中国15岁—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预计至少在2030年以前,将会逐步有所减少。在结构性及经济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三、注重在复杂环境中加强宏观调控
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灵活性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是“稳增长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紧紧围绕“稳增长中的质量”这一重点要求,注意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度,增加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科学性。
一是货币政策不宜大幅放松。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坚持单一目标制还是多目标制在全球都有不同观点,并且有较大的争议。过去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坚定践行多目标制,并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保持低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最重视的目标。当前,通胀压力犹存。2012年11月CPI重返2%,2013年2月CPI同比上涨3.2%;楼市回暖,一些地方房价走高,都提醒人们“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要注意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度,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宜大幅放松。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经济增长目标是7.5%,CPI控制在3.5%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是13%左右,这表明政府对于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强调。2013年通胀超预期上升和经济重新下行的风险均不能排除。因此,2013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于更好地控制市场的流动性,选择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
二是货币政策也不宜过分收紧。我国面临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要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重要条件之一,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7%。为巩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货币政策就不宜过分收紧,也包含着“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稳健。为此,在基础货币投放上,货币当局将在通过外汇占款、央行票据余额等渠道,保持基础货币必要增长的同时,继续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银行体系拥有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逐步企稳的情况下,利率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的可能性较大。中央银行将继续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短期可以通过灵活、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中长期则应在金融制度方面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
2、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当前,“外升内稳”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前行,但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因此,需要针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是外汇占款导致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仍然存在。近年来,由于实行“稳出口,扩进口”的措施,人民币实际升值以及欧美市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连续3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减少,但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仍然位居全球第一。此外,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几大央行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并多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QE)以来,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大幅上升,面临货币升值和通胀压力。
2012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企稳,外汇占款开始恢复性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再次迎来资本大规模流入,致使外汇储备跃升1300亿美元至3.44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德国的经济总量。在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度回升之后,人民币贷款和存款规模也随之扩张。今年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6%。随着近期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外汇占款超预期增长均在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增加资金的回笼力度。中央银行将继续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使用调控基础货币的投放,控制市场的流动性。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是注意通胀压力,加强调控的针对性、前瞻性。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面临着通胀压力。从国内看,趋于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较长时间构成价格上升的推力。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近年来,中国M 2存量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今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我国多年的货币高增长使其M 2与GDP的比例迅速上升,目前已达到1.9倍,并已成为全球M 2量级最大的国家,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人民币。因此,要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避免通胀强劲反弹和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
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资本流动的变化,中央银行要进一步丰富和强化逆周期调节手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金融稳定。当前,要着重注意防范和化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第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根据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2013年,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中央债务规模在7.7万亿元左右,地方债务在10.7万亿元左右。地方短期内平台项目开工过多、投入金额过大、资金使用及回收周期过长,导致项目未来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从承债主体、债务期限、债务区域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监测债务风险。开正道堵歪门,尽快推动包括《预算法》在内的相关制度完善,逐渐以试点方式赋予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权利和明确其偿债责任,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基金。规范发债主体的融资、投资、建设、运营行为,完善治理结构,完善相关制度。
第二,经济周期和结构性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及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压力。当前,银行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同时受到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改革深化等多重挑战。2012年5大银行共盈利774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8%;在全行业中,5大银行的盈利占比超过60%。但数据显示,相较于2011年5大银行同比高达25%的增速,2012年利润增长显著降低。随着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银行业绩增速放缓的趋势仍将持续。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业绩增幅将低于10%;5大银行2013年净利润增速为6.12%,2014年将进一步下降到3.71%。五家大银行资产质量走势基本一致,不良贷款余额稍有增加,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虽然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不会出现大面积资产质量下滑,但前期逾期贷款大幅增长的压力正在逐步体现。据统计,2012年末,仅5大银行的逾期贷款超过4000亿元。此外,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有可能从个别区域转向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达到了7.12万亿元,其中4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约3.05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在运作过程中,各种问题也不断浮现。针对理财产品经营中的问题,2013年3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银行资产规模约束理财业务结构,将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其走向标准化债权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第三,房地产金融风险。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价不断上涨,一旦出现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房价大幅下跌,房地产企业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2013年2月,70个城市中,有62个城市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达到66个。今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同比上涨的有67个,涨幅最高为11.2%,比上月扩大了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的有68个,涨幅最高为3.2%,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国五条”的出台,表明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方向没有变化。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在稳步推进,行业集中度在稳步提高。
第四,民间借贷引发系统性风险。近年来,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开始爆发民间借贷违约潮,并呈现全国蔓延的趋势。“温州模式”辉煌30年之后,温州经济发展进入困境。据统计,2002一2011年,温州GDP平均增速为11.9%,平均增幅比前10年下降7.8%。到2011年9月,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一些企业主为了逃债开始“跑路”,民间借贷风险逐步向银行体系传导。温州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从2011年初的0.44%上升到2013年2月末的3.9%。针对当前民间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国务院、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金融管理、司法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化解潜在的风险。推进金融改革,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融资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下一篇: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成立